青島老兩口記賬40年 1978年至今收入翻瞭147倍

蔥、蒜苗,7;橙子、菠蘿,15.7;賣廢品,36 市北區合肥路街道居民馬連發傢的茶幾上,一個個賬本按照年份依次摞著,最上面則是2018年的賬本,4月8日的新賬單一目瞭然。

受父母的影響,馬連發一傢自1978年組建傢庭後便開始記賬,這一堅持就是40年。這一本本賬本不僅記錄瞭一傢人勤儉持傢的好傢風,更折射出改革開放以來老百姓傢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發生的巨大變化。

40年收入翻147倍

翻看 小賬本 ,泛黃的紙張上字跡密密麻麻,一筆筆傢庭收支明晰。 78年的時候,他工資36塊,我工資32塊,每個月給雙方父母各5元的生活費,剩下的供傢裡花銷,一個月下來也就能攢5塊錢。如今可好,他退休工資近7000塊,我退休工資近3000塊,錢多的都花不完哩! 馬連發的妻子王路瓏是傢裡的 掌櫃 ,她告訴記者,如今除瞭每個月2000多塊的生活費外,剩下的錢都能存下來。

馬連發自從結婚後,工資便上交給老伴兒,由王阿姨統一支配,一般王阿姨都會拿出一定比例存上,零存整取慢慢積累。隨著工資的增長和一傢人的奮鬥,生活越過越好,小日子也越來越幸福。 以前收入緊張,隻能優先買生活必需品,水果、肉都是計劃供應,一個星期一次就不錯瞭;如今倒好,物資豐富,手廢塑膠原料|廢塑膠原料處理頭也寬裕。 馬連發笑著說。

據瞭解,老倆口剛結婚時是改革開放初期,傢裡生活條件艱辛,住的是職工宿舍,婚禮還是在辦公室裡舉辦的;1995年房改,馬連發一傢擁有自己的首套房。隨著收入的不斷增加,2007年,他們一傢又全款買上瞭94平左右的商品房。從頭十個年頭的自行車、縫紉機、電風扇,到後來的電冰箱、小汽車、商品房,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,馬連發一傢的傢底越來越殷實,生活越來越富足。

置辦大件兒心裡更有底

1983年,二八式鳳凰自行車,194.9元;1986年,二六式小金鹿,178元。馬連發拿出泛黃的發票激動地說: 194.9可不是個小數,那時候我每個月工資才46.18,買一輛車頂好幾個月的工資,還要憑票買。後來,為瞭給她也買輛自行車,盤算瞭3年多。 原來,那時候住的地方離王阿姨單位有4、5裡路,上下班得走40多分鐘,有瞭自行車接送,能省點時間,但也不是長久之計,為瞭能給王阿姨也配上車,一傢人省吃儉用才攢出錢來。 到瞭1990年,傢裡買上變速自行車,2008年,又換成瞭夏普自行車,那時我一個月工資2000多塊,買車隻要330塊,你看看變化有多大!

最讓王路瓏印象深刻的是1989年,老父親病重的時候。 父親最大的願望是有個電冰箱,為瞭滿足老人的心願,我們拿出瞭傢裡僅有的1000元,又湊錢給父親買瞭當時質量最好的3999元的德貝立式大冰櫃,讓他老人傢在去世之前圓夢。買完之後,一傢人便勒緊褲腰帶過日子。

相比起上世紀70、80年代的 捉襟見肘 ,如今馬連發的生活可謂是 出手大方 。 現在可不像那時候,買個大件都得盤算幾年。前陣子兒子買車,我們老倆口剛贊助瞭他12萬,這不過兩天就能提車廢塑膠加工|廢塑膠處理工廠瞭! 馬連發一臉自豪地說, 這次買的SUV,車裡更寬敞瞭,節假日一傢人出遊再也不用 擠 瞭。 廢塑膠處理濾網|處理廢塑膠垃圾濾網

馬連發是合肥路街道 星火 百姓宣講團的團長,他告訴記者,他計劃把自己作為例子在各社區巡回宣講,用親身經歷告訴人們,要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用自己的雙手努力奮鬥,為創造幸福美滿的生活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。
arrow
arrow

    xxx517tx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